09. Why is It So

00:00
05:10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富特文格勒《RIAS录音全集》
--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现在能听到某些唱片,也是托了唱片工业不景气的“福”。我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那些母带发行的历史录音。原本,直接使用母带为音源来制作唱片是极为罕有的。尤其在历史录音、现场录音这块,“母带发行”的珍贵就益发彰显。因为原本制作精良的商业录音,即便采用母带的复制品来做唱片,唱片公司也会尽量把握整个流程,让音效的损失减到最少(不知所谓的操作除外);反观历史录音,它的效果本来就因其古老而难以保证,制作唱片所采用的音源又很可能只是老LP或78转唱片。即便是广播录音,也很可能是二拷,甚至私人录制的带子。如果能够采用母带为音源来做历史录音,那基本就可以称为梦幻音源了。但在唱片工业未至危途以前,这往往就真的是一个美梦。 我自己买这套唱片实在也有点晚了(2013年才入手),只是在收藏途径的改变与收藏计划的调整中拖延至此,听过之后却不免感叹:为何拖到现在呢?这套录音的内容很丰富,反映指挥家战后的现场演出风格十分全面,12CDs的内容完全是Furtwangler&BPO的组合。诚然无论在萨尔斯堡、拜罗依特、伦敦、罗马,还是在斯德哥尔摩,或者埃及,都留下富特文格勒战后录音的光辉;有些是与维也纳爱乐合作,有些是与水平不一的当地乐队合作。这些录音都是不能忽视的,然而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在他们大本营的演出对于指挥家的战后年代而言,还是有着坐标原点般的分量。这套录音囊括了太多名演,十二张唱片从1947年5月25日大师重返舞台,指挥贝多芬第五、第六交响曲的首场演出开始,到1954年5月23日,富特文格勒最后一次在柏林登台,指挥相同作品的音乐会结束。指挥家战后在柏林的演出也有些不是RIAS的,譬如1952年勃拉姆斯“第一”的现场,但本套唱片内容之丰富,品质之超凡,仍每每给我荡漾于珍宝馆中的感觉。
富特文格勒《1942-1944年录音1》
--
这套合辑是指挥家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在二战时期(1942-1944)的演奏录音第一辑,收录曲目都是德奥系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舒伯特的作品,录音都是非常出色、珍贵的版本,记载了人类在特定时期里经过洗礼和升华了的感情和思想,而这不但在其他录音里面难以见到,而且以后恐怕也难以再有了。 我们现在或许很难想象音乐在当时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富特文格勒与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中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绝望和惊惶。1943年6月30日的柏林,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这是史上最悲恸、最沉重的33分钟,提前为德国奏响哀乐。此时的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在二战战场全面崩溃,德国已坠入命运深渊。四周后,1943年7月27日,英国空军袭击汉堡,3.5万人殉命。 录音中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是1944年1月12日的演出,就是在那音乐会后的两个星期,旧柏林爱乐音乐厅被盟军的飞机炸毁。而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并没有停止,而是转到旁边一个小一点的剧场继续音乐会。在那个协奏曲的演出里,我们可以听到作品已经赋予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氛。独奏者Erich Rohn在作品里展现的是巨大的精神的能量。而这个录音,也成为这个柏林爱乐乐团小提琴首席的唯一的录音。
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罗密欧与朱丽叶》
20
这张专辑是前苏联著名指挥大师斯威特兰诺夫率领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科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意大利随想曲》等著名管弦乐作品。 斯威特兰诺夫是前苏联在国际上最知名的指挥大师之一,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和感染力的指挥家,许多评论家都认为他的指挥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动力感,而且具有着丰富的色彩性和引人注目的鲜明活力。前苏联著名的指挥大师康德拉辛便针对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说到:“斯威特兰诺夫的指挥有着非常饱满的音响,这种音响是以威力和鲜明打动人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斯威特兰诺夫所特有的热情”。康德拉辛的评价是非常准确的,作为一个俄罗斯指挥学派的杰出后继者,斯威特兰诺夫所继承和表现的是该学派的热烈和激情的风格以及丰厚和宏伟的特点。 斯威特兰诺夫在众多前苏联指挥家中,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的指挥家,这种风格在他所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品中有着极其突出的体现。一般来说,每个指挥家都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音乐作品的风格掌握得娴熟和巧妙,这一点在逻辑上是很容易理解的,然而斯威特兰诺夫却是这类指挥家中更为突出的人物,他指挥演奏的俄罗斯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全都充满着来自民族血液中的韵味和特点,多年来,他指挥前苏联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过无数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而他本人则早已被人们看作是一位出色的俄罗斯音乐指挥权威了。 《曼弗雷德交响曲》作品58是柴科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此曲是根据拜伦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代表作之一。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的民间传说,维洛那城两大家族蒙太古和凯普莱特结下世代宿仇。然而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的女儿朱丽叶真心相爱,爱情的力量使这对情人敢于冲破一切封建阻力,在神父劳仑斯的帮助并主持下秘密成婚,但由于中世纪封建的桎梏,男女主人公最终放弃了生命,他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两大家族的言归于好。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梅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
梅纽因《诞辰100周年纪念》
对于所有古典乐迷而言,这套一共30CD的套装将会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梅纽因精彩的录音回顾,当中,录音范围从30年代到90年代,是一份跨越60年的唱片,而且还是在大师诞辰100周年推出的大型套装,另外还收录有梅纽因晚年的指挥录音,其中大部分已绝版。收录曲目囊括巴赫,帕格尼尼,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巴托克等作曲家最喜欢的曲目杰出录音。加上优秀的合作者——维也纳爱乐乐团和柏林爱乐乐团,富特文格勒,巴比罗利,多拉蒂等,这些都是具有历史性的名品录音。从任何方面来看,这套唱片都极具意义。 在这些横跨了60年的经典录音中,梅纽因在经历过富特文格勒、乔治·埃奈斯库等一流大师给他的音乐洗礼,他早已成长为一位思考独立而又技巧成熟的小提琴家。他对这些知名的旋律,始终保持着无瑕的琴技、和无懈可击的弓法,处理充满高贵的气质,总是给听者新的启示,不会显得浮滥煽情。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专辑中,囊括了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的多部经典录音,例如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小提琴协奏曲等,他们有着完美的合作关系,并发挥了彼此最好的一面。他们的诠释是极具权威性与独一无二的,他们以一种优雅的方式、适度的节奏演绎,而在缓慢的动作中,他们实现了感人的温柔。 此外,曲目还有一首埃尔加小提琴协奏曲,在埃尔加本人指挥下,虽然演奏这首协奏曲时,梅纽因才16岁,但在此,他依旧呈现出完美的演出,处理自然流畅。此份录音更被1976年《企鹅古典指南》评鉴为:“这是有史以来此曲最著名的录音之一。”作为一名音乐家,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作为一位模范世界公民,梅纽因在他的时代留下了非凡的印记。《留声机》杂志曾称:“梅纽因是传奇小提琴家”;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听了梅纽因的演奏,现在我相信了,天堂里一定有上帝”埃尔加称赞梅纽因:'是我见到的最了不起的音乐人才'
--
210
莫扎特·双钢琴和钢琴二重奏作品
莫扎特·双钢琴和钢琴二重奏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由Ingrid Haebler、Ludwig Hoffmann、Jorg Demus、Paul Badura-Skoda演奏的莫扎特钢琴二重奏录音,肯定是这些欢快而富有感染力的钢琴作品最令人愉快的录音之一。这些作品充满了可爱的曲调、华丽的构思和发人深省的主题。这是一些罕见的作品,即使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人也会乐意欣赏,但其复杂程度是如此之高,即使是高深的音乐家也能完全被迷住。专辑的录音干净明亮,没有一丝生硬,其音效让听者觉得自己就像坐在钢琴旁边。 钢琴的二重奏的表演形式可以分成两类:较早出现的一种形式是钢琴四手联弹,这种形式是指两位演奏者在同一架钢琴上演奏;另一种其后出现的是双钢琴的演奏形式,便是指两位演奏者分别弹奏一架钢琴来完成一首作品。四手联弹的出现刚开始是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难点就单手或双手弹奏比较容易的段落,然后由教师弹奏比较复杂的段落。1756年,莫扎特写过一封信:“在伦敦,沃尔夫冈为四手联弹写了一首奏鸣曲,我敢保证,在此之前,没有人这样做过。”在《牛津简明音乐词典》中也说到“钢琴二重奏的辉煌始于莫扎特”。由此可以证明,钢琴二重奏的出现是由莫扎特开始的。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作于1781年的维也纳。据称莫扎特在教授约瑟华钢琴期间,两人产生过一段隐蔽的爱情。这部作品正是莫扎特为了与约瑟华一同演奏而精心准备的。在当天音乐会后,莫扎特对其父亲说:“我们十分成功地一起演奏了这部新的奏鸣曲。”再看莫扎特创作这部作品的几年时间里,莫扎特经历了丧母的悲伤、与一直欺辱他的大主教决裂等一系列打击,使他痛苦不已。但在这部作品中,却听不到一丝忧伤的情感,而是热情洋溢而又优美的旋律。 莫扎特总体的音乐风格也是田园的、世俗的、孩子气的、幽默的、迂回的、乐观的、诙谐的。同样这部作品也是贯穿以这样的风格特点。 这部作品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部双钢琴作品。既然是双钢琴,所以两架钢琴的配合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这部作品中,两架钢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伴奏与被伴奏的关系,而是两者相互对答,相互竟奏的关系,很像歌剧中二重唱的感觉。 因此,两架钢琴在演奏时必须注意演奏风格、音量、音色、力度、速度得统一。
14
23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
16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霍洛维兹《追忆往昔》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霍洛维兹的演奏精选辑,选自1962-1973年间的录音。曲目包括:舒伯特《即兴曲》、肖邦《圆舞曲》《前奏曲》《马祖卡》、斯卡拉蒂《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音乐瞬间》、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李斯特《安慰曲》、德彪西《前奏曲》、斯克里亚宾《纪念册的一页》《练习曲》、舒曼《童年情景》等。 霍洛维兹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霍洛维兹是浪漫派钢琴演奏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兹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兹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天壤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 霍洛维兹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兹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
1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